在大學剛畢業時,我的生活並沒有明確的方向。當時正值等待兵役的階段,雖然時間上稍微有點空檔,但卻缺乏一個長遠的規劃,因此先選擇到外面打工。打工的過程確實讓我學到了許多與人相處和職場基本規範的經驗,但也體會到身體與精神上的勞累。每天勞動後,心裡漸漸出現疑問:難道未來的生活就只能一直這樣下去嗎?
那時候,我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很清晰的藍圖,只覺得不能一直漂泊下去。正好在家人的建議下,開始接觸到「高普考」這個選項。家人希望我能透過國考,為自己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,既能保障生活,也能有長遠的發展。經過一番思考後,我也認同這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道路,於是便決定報名考試課程,開始一段全新的挑戰。這個轉折點對我來說相當重要,因為它不只是單純的「考試準備」,更是我人生規劃的一次重新定位。
在決定報名補習班時,我仔細思考過自己的學習習慣。我很清楚自己在家中學習的效率極低,往往坐在書桌前沒多久就分心,最後什麼進度也沒有推進。基於對自己個性的了解,我選擇了「到場的視訊課程」。這種模式有幾個好處:
1.有規律的作息:必須出門到補習班,等於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學習的固定場所與時間,不容易因為懶散或環境誘惑而中斷。
2.現場氛圍的影響:在補習班裡,周遭都是同樣在為國考努力的人,這種氛圍會讓自己更專注、更有動力。
3.彈性又不失約束:雖然是視訊課程,但能依照自己的進度安排時間,同時也具備「強迫自己一定要去補習班」的效果。
回頭看,這樣的選擇確實是對的。如果當時我選擇函授或單純在家自修,可能沒辦法維持持續的讀書習慣。對於和我一樣容易在家分心的同學,我會很推薦這種「到場視訊」的學習方式。
(一) 共同科目
老師的授課風格非常鮮明,他上課時語調激昂,講解條理清晰,常常搭配大量的板書。這些板書對我來說就像是「濃縮的筆記本」,不需要額外再重新整理,考前直接翻閱即可,非常實用。
韋伯(吳宗翰)老師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。他的上課氣氛輕鬆幽默,每堂課程都會穿插小故事或「心靈雞湯」,讓同學們在長時間的課程中不至於太緊繃。他提供了許多順口的口訣與記憶法,讓原本枯燥的憲法條文變得容易上手。
老師在第一堂課就推薦了不少實用的APP,幫助我們在零碎時間也能接觸英文,增加自己的詞彙量。對於沒有太多英文基礎的人來說,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好方法。
林嵩(林文騰)老師強調「思考」比單純背誦更重要,上課常會先丟出問題,讓我們自己嘗試思考,再引導我們去理解文章背後的邏輯。這讓我在面對作文時,不會只是硬湊字數,而是能寫出有條理、有深度的內容。
(二) 專業科目
經濟學理論對很多人來說抽象又困難,但徐喬(吳宗祐)老師善於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說明,讓我在學習上更容易吸收。比方說,他會拿現實中的商品漲價或排隊現象來比喻,聽完就馬上有畫面,記憶也更深刻。
在大學時期,公共經濟學是我最不擅長的科目之一。但鄭老師的課程讓我徹底改觀。他講解細膩,每個核心觀念都解釋得清楚透徹,尤其在申論題的架構上,老師會一步一步教我們如何鋪陳、如何抓重點。這對於我後來能在申論題中拿到不錯的分數,幫助極大。
這門科目對於金融背景不強的人來說,會覺得圖表和專有名詞非常難。但何老師的特色是「化繁為簡」。她在黑板上繪圖非常清楚,搭配名詞定義的精準說明,讓我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概念。上她的課之後,我對貨銀不再那麼恐懼。
吳迪(吳文智)老師上課時非常注重細節,特別是在解題過程中,每個步驟都會耐心說明。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應付申論題的學生來說,這樣的方式格外重要。因為在考場上,單純算出答案還不夠,必須寫出清楚的解題過程,而老師教法恰好符合這項需求。
補習班提供的輔考資源非常多,而我最受益的有三項:
每個月老師會出題讓我們練習,並在之後給予詳細批改與評語。透過這樣的訓練,我能清楚知道自己在答題上有哪些缺失,例如論點不夠完整、用詞不夠精準,或者段落結構不夠明確。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我逐漸掌握申論題的節奏,考試時也能更有自信。
這個資源讓我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能提出問題。老師的回覆速度快且清楚,不僅解決了課堂上的疑問,也避免了卡在某個點上浪費過多時間。對於自習階段來說,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輔助工具。
這個資源都讓我提前適應正式考試的氛圍,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分配答題順序,培養臨場的抗壓能力。
我認為準備國考的第一步,就是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學習習慣。我清楚知道自己在家很容易分心,因此選擇到場上課,利用外在環境來強迫自己專注。這個做法不僅解決了我的弱點,也讓我能持續保持進度。
我的時間規劃是以專業科目為主,共同科目為輔。專業科目分數佔比高,因此我每天的讀書時間大多投入在專業科目上。共同科目的準備方式則是考前一個月大量刷題,透過不斷練習來加深印象。
在長期準備過程中,難免會遇到倦怠期或瓶頸。我的方法是「換科目」與「小休息」。當讀到腦袋打結時,我就換去別的科目,讓大腦稍作調整。偶爾也會給自己一個半天休息,看部電影或運動,避免長期緊繃造成效率下降。
準備國考是一條漫長的路,不要害怕一開始成績不好。重點是持續累積,並透過不斷練習與修正逐漸進步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,比盲目模仿別人更重要。
我最感謝的是我的家人。他們在我迷惘的時候給了我方向,在我準備考試的過程中也一直默默支持。正因為有他們的鼓勵,我才能堅持走到最後,順利完成這段挑戰。